作为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,浙江临海以环形输电网架支撑当地经济高速发展,同时以优质能效服务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。
“硬”闯出的传奇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临海,位于浙江东南沿海、长三角经济圈南翼,三面环山、一面临海,陆地总面积2203平方千米。
改革开放初期,临山靠海的临海人凭着“白天当老板,晚上睡地板”的胆气和冲劲,再苦再累再小的生意都愿意干。以经营休闲工艺品、化工、眼镜、农产品为主的民营企业在当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,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民营经济传奇。伟星集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1976年,伟星集团创始人明丕白在临海尤溪镇生产出了第一粒玻璃纽扣,创办了临海县有机玻璃厂。近半个世纪,伟星集团小步快跑,跑出了6个产业、10个工业园、2家上市公司,成为一家销售规模超百亿元、总资产超200亿元的集团。
在很多领域,临海都走在了前列,到20世纪80年代初,临海民营企业数量占到市场主体的60%左右。
“硬”拼出的实力
1984~1988年、1992年以后,临海先后经历民营经济两个高速发展时期:民营企业经济总量以年均20%以上的速度递增,有的年份增长速度甚至超过30%,三年生产总值就实现翻一番。
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,电网在这段时间也得到跨越式发展。20世纪80年代,台州电网历史上首座220千伏变电站——临海变电站建成。此后10年,临海开始了大规模的电网建设,改造、新建43条35千伏及以下线路,新建16座变电站,形成以220千伏、110千伏、35千伏为骨干的环形输电网架。
进入21世纪,临海“低、小、散”的民营经济出现“奔跑乏力”“后劲不足”等问题。2004年,浙江提出,要以“腾笼换鸟”的思路和“凤凰涅槃”“浴火重生”的精神,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。临海是首批“腾笼换鸟、凤凰涅槃”综合性试点市之一。
临海市政府全面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园区化战略,形成机械电子、建筑材料、医药化工、工艺美术和旅游用品五大主导产业,并全力支持企业创新。
临海的经济规模从2000年的80.8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878.5亿元,成功跻身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、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、全国县域经济百强、全国“两山”发展百强、中国创新百强、中国工业百强等多个百强榜单。
这些成就在电力这张经济晴雨表上有更直观的体现。2022年,临海全社会用电量65.87亿千瓦时,是2000年的14倍。其中,工业用电量是2000年的15.6倍。
“硬气”来争气
临海经济的高速发展,带动了电量的节节攀升。而山区多、东西狭长的地理特性及灵江阻隔等制约因素,让临海在局部主网的规划布局、获得电力指数的提升、配网运行可靠性等方面还要继续大做文章。
今年年初,临海市政府提出,要加速打造三大千亿级产业基地,即集“创新、制造、服务”三位一体的千亿级临港产业带,打造世界一流新材料基地,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产业基地。
“从电力负荷分布来看,东部的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(国家级)、中部浙江临海经济开发区(省级)这两个区域是电网、负荷分布高密度区。我们在守住电力保障和供应基本盘的同时,要以‘稳、快、实’解决电网的短板和弱项问题,全力消除局部主网卡脖子情况。”面对“成长的烦恼”,国网临海供电公司总经理郑俊杰表示,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他们将建成或开工珊瑚、翼龙两个220千伏输变电项目,汇丰、经纬等7个110千伏输变电项目,桐峙、管岙、涌泉等3个35千伏输变电技改项目。
“双碳”目标及国际市场开拓,倒逼企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。为此,临海供电公司不遗余力解决好企业的“担心事”。
在浙江正特,4.3 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屋顶上排列着1万余块整齐的光伏板。新改造完成的4个数字化生产车间内,热销产品星空篷经过一道道工序后迅速成型。
依托临海市工业经济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,供电公司为“高新技术企业”浙江东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量身定制了一套智慧用能方案,预计每年可为该企业节省60万元成本,同时大幅减少碳排放,更有利于将这里生产的产品销往美国、新西兰、澳大利亚等地。
数据显示,“十三五”期间,临海工业用电能耗平均下降35%。
台风是临海电网绕不过去的另一话题。临海市区位于大山之间的狭长平地,灵江穿城而过,城市的排水泄洪出口相对单一且能力有限,因此逢雨必涝。
2019年8月10日,超强台风“利奇马”在台州温岭登陆,临海全市普降特大暴雨,给临海电网造成了物理层面的重创。
国网临海供电公司在国网浙江电力支援下,对受灾地区开展了“饱和式”救援重建。经历了连续96个小时不间断轮班抢修后,因台风受损的电力线路全部恢复。
台风过后,供电公司在反思中加速自我成长——启动“风雨无忧”电力补强工程,联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出台《关于推进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完成全市214个低洼地势的小区地下配电房水浸传感器的安装。
(文章来源:新华财经)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