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乐水
(相关资料图)
2023年,北汽蓝谷忙着 “去库存”。
2023年5月6日,北汽蓝谷披露了4月产销快报,销量为4768辆,产量仅为454辆,产量占销量比重不足5%。无独有偶,2023年前四个月,北汽蓝谷产量占销量的比重也在11%以下。
产量和销量出现“倒挂”,说明北汽蓝谷正致力于消化此前积累的库存。这固然有助于缓解北汽蓝谷的业绩压力,但也从侧面说明,其业务导向,相较于开疆拓土,更偏重于陈陈相因。
考虑到近两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飞速发展,众多造车新势力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节节攀升,影响力节节下探的北汽蓝谷的成长性很难不让资本市场感到担忧。
与近两年陷入困局形成截然反差,作为中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玩家,北汽蓝谷一度是市场的“宠儿”。
2018年,原主营房地产相关业务的北汽蓝谷通过重大资产重组,取得了北汽新能源100%股权,随后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。
置入北汽新能源100%股权,为北汽蓝谷带来了诸多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前沿技术。
北汽蓝谷2019年财报显示,“北汽新能源已成为国内少数掌握纯电动汽车三电核心技术、集成匹配控制技术,兼具资产规模大、产业链完整、产品线丰富、产品市场应用广的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。”
彼时,大部分传统汽车企业仍固守燃油车,一众造车新势力的产能和技术也存在不小的短板,打通B端渠道后,北汽蓝谷的销量节节攀升。
财报显示,2018年-2019年,北汽蓝谷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5.8万辆和15.06万辆,均位列当年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。
不过到了2020年,北汽蓝谷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然断崖式下跌。2020年-2022年,北汽蓝谷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2.59万辆、2.61万辆以及5.12万辆,分别同比下跌82.79%、增长0.82%、增长92.06%。
尽管2022年,北汽蓝谷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回归正轨,但增速远低于市场整体水平,并且北汽蓝谷还陷入了亏损的泥潭。
以2022年为例,中汽协数据显示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.8万辆以及688.7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96.9%以及93.4%,市占率为25.6%,同比上年提升12.1 pct。对比市场整体数据,北汽蓝谷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规模和增速,都不尽如人意。
难以实现规模效应,北汽蓝谷自然也难以创造正向的利润。2020年-2022年,北汽蓝谷净亏损分别为64.82亿元、52.44亿元以及54.65亿元,三年合计亏损超170亿元。
之所以2020年,北汽蓝谷的业绩突然变脸,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其过于依赖B端渠道,错失C端市场所致。
诚然,北汽蓝谷也推出了面向C端消费者的极狐品牌,但该品牌的产品相较市面上的产品,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。
2019年底,为了掌握上游产业链的主导权,北汽与韩国SK集团联合成立了动力电池企业北电爱思特。
因单位面积内,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而可以享受较高的补贴力度,北电爱思特选择押注NCM811锂电池。也正因此,上市之初,极狐阿尔法S/T均搭载NCM811软包电池。
不过2020后,因更安全,并且成本更低,磷酸铁锂电池以及各种方形电池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,NCM811软包电池逐渐被行业冷落。
华经情报网数据显示,2017年-2021年,软包电池的市占率从15.3%降至7.36%,方形电池的市占率从57.5%提升至86.43%。
押注错误的电池路线,一方面将消费者推向自己的对立面,另一方面也无形中提高了北汽蓝谷的制造成本,不利于实现规模效益。
财报显示,2022年,北汽蓝谷净亏损54.65亿元,结合50179辆的销量测算,暂不考虑品牌的情况下,北汽蓝谷的单车亏损为10.89万元,如果仅考虑极狐,北汽蓝谷的单车亏损甚至有可能超过蔚来,成为中国上市新能源车企中,单车亏损最大的品牌。
除了硬件层面的技术路线押注失误,北汽蓝谷在智能化层面的吸引力也不强。因自身缺乏智能化基因,北汽蓝谷选择和华为合作,基于inside模式,也就是选择性地使用华为的技术,打造智能化的产品。
该模式下,虽然北汽蓝谷握有智能汽车开发、销售的主动权,但由于缺少华为的深度赋能,极狐也难以在消费者层面留有华为“生态”印象,销量数据迥异于采用智选模式的赛力斯问界。
新车交强险数据显示,2022年,极狐汽车累计上险数为11895辆,月均上险数仅为991.25辆。
作为对比,同期可以直接在华为门店售卖的问界汽车销量超7.5万辆。
正因为市场表现力不同,尽管同样巨亏,但资本市场对北汽蓝谷和赛力斯的态度却截然不同。截至2023年5月11日,北汽蓝谷报收5.32元/股,赛力斯报收28.86 元/股,后者是前者的近六倍。
也正因此,2023年4月,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,华为常务董事、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公开表示:“HI模式仅剩长安阿维塔,广汽放弃不做了,北汽(极狐)的产品定义和竞争力存在问题。”这也给北汽蓝谷和华为的合作,投下了深深的阴影。
诚然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在蓬勃发展,如果未来可以及时调整航向,那么北汽蓝谷也有可能摆脱困局,赢得销量,并扭亏为盈。但问题是,北汽蓝谷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,这或许将成为其转型的一大羁绊。
财报显示,截至2021年末、2021年末以及2022年末,北汽蓝谷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3.91%、70.10%以及79.89%,均超70%。2022年,北汽蓝谷流动负债合计191.27亿元,货币资金仅为49亿元,受限现金22.46亿元,无法覆盖流动负债。
为了缓解主营业务压力,北汽蓝谷已经开始变卖外围资产。2022年7月,北汽蓝谷子公司北汽新能源,将北京国创中心12.38%股权出让给屹唐盛龙半导体产投,“回血”6957万元。
此外,2022年财报显示,两年前,北汽蓝谷宣布投资27.21亿元打造的北京高端智能生态工厂项目,目前已处于暂停状态。
或许是因为变卖资产和项目停工难以平衡造车巨大的成本,北汽蓝谷还频频向资本市场“要钱”。官方资料显示,2018年-2021年,北汽蓝谷完成了三次定增,总募资额352亿元。
2023年3月,北汽蓝谷发布公告称,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已获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,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80亿元,主要用于面向场景化产品的滑板平台开发项目、整车产品升级开发项目、研发与核心能力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。
虽然在规划中,北汽蓝谷表示,本次发行完成后,“公司的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将相应增加,财务状况将得到改善,有助于提高盈利能力,增强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”,但结合此前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进展来看,北汽蓝谷的规划或许不会一帆风顺。
2023年4月29日,北汽蓝谷发布公告称,“‘5G智能网联系统提升项目’、‘换电业务系统开发项目’的预计完成时间,将由原定的2022年12月前延期至2023年12月前”。
针对为何出现延期,北汽蓝谷表示,公司需要对车辆的底盘、车身、网络架构及智能驾驶进行技术升级和完善,使得项目研发周期有所延长。
不可否认的是,该项目延期具备一定的正当性,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,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告别了资本驱动的时代,需要技术、运营、营销等多方协同发展,才能有所建树。
这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从“尝鲜”进入“常态”有一定关系。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,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需求,已经从单一维度的长续航,变得越发多元。
针对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,理想汽车CEO李想表示,“智能电动车的三年淘汰赛(2023-2025年),技术、产品、交付三大综合能力往死里卷,木桶理论,缺一不可!”
如果不能在资本、产品、技术等层面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,即使有再多的融资,或许也难以让北汽蓝谷重现往日的荣光。
关键词: